i'm fine without you_0.jpg

在電影《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中,約爾和克萊門汀痛苦地結束了他們的戀情,於是他們決定用一種叫做“記憶定向清除”的非手術程式,把他們共同的記憶抹去。但這種工具在現實中並不存在。即使是最強有力的療法,也無法從成年人的大腦裡把令人不安或恐懼的記憶徹底抹去。然而,如果兩只年輕的大鼠墜入情網之後又分道揚鑣──或者更有可能的是,與地下鐵列車來了一次“親密接觸”──根據先前的研究,永遠把這段記憶抹去確實是有可能的。那麼,成長中的嚙齒類動物大腦究竟發生了什麼,導致這種變化的產生?

一項對於小鼠的新研究揭開了一些答案,這或許能對將來某天消除人類的負面記憶有所啟發,尤其是對於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患者而言。

“恐怖的記憶是最頑固的──它們能夠持續終生。”哈佛大學的生物學家納丁‧格古拉(Nadine Gogolla)說。她是刊登在今天的《科學》期刊上的論文的第一作者。“你可以把它們推得遠遠的,但它們會自然地複蘇和重現。”迄今為止,科學對這一過程還無能為力──無論在人類還是小鼠身上。

透過重複先前報告的在大鼠身上的研究結果,格古拉和她的同事發現,在幼年小鼠成長過程中的某個時刻──出生後大約16-23天之間──一張由分子構成的“網”覆蓋了大腦中叫做杏仁核的區域,並有效地結晶化了此前具有可塑性的記憶。 “它看起來就像漁網一樣,”格古拉這樣描述顯微鏡下的這個蛋白質基質。“而它對於細胞起到了架構約束的作用。沒有人知道這一功能是如何實現的。”但結果是記憶被“網”在了裡面。

研究者真正的發現是︰如果透過注射一種酵(它能夠把連接基質的化學鏈分解開來)把這張網割斷,記憶就會回到此前的非穩定狀態。

“這種藥物能夠把網切碎,”格古拉說,“正如你把漁網上的線割斷,它就會散開來。”在此後的幾周裡,杏仁核裡的神經元回路恢復了它初期的可塑性,這樣,在基質分解之後形成的任何負面記憶都可以透過“滅絕療法”消除。這是一種常見的療法──向患者呈現原先引起恐懼的事物,但是在一種並不可怕的情境下。然而,如果在小鼠遭遇了恐怖經歷之後再進行這種療法,就不能把記憶徹底清除了。

“由於‘滅絕療法’必須在創傷事件發生之前進行,這種方法很難在短時間內付諸應用。”格古拉指出,“但這確實有助於我們發現內部的機製。”最後,她希望找到可以在恐怖經歷發生之後使用的方法,並且把應用對象從小鼠推展到人類。如果這一切能夠實現,對於從伊芳拉克和阿富汗歸來的軍事人員無疑將是一個福音 ──他們之中大約20%報告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症狀。當然,更不用說那些心碎的戀人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