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0000195282125188144929103_s.jpg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又叫禁果效應。心理學的一種人際交往效應。指有好感的異性間,受到的外界干涉越多,他們的感情就會越深。這也就是造就千古奇唱“梁山伯與祝英台”“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心愛情故事。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概述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

莎翁的名著《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幾乎人盡皆知:羅密歐與茱麗葉相愛,但由於雙方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力阻礙。但壓迫並沒有使他們分手,反而 使他們愛得更深,直到殉情。心理學把這種愛情中的人兒“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現象稱為“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即,當出現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係的外在力量 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係也因此更加牢固。這是有關愛情的一種“怪”現象。

認知失調理論很好地解釋了這個頗具羅曼蒂克色彩的效應。當人們被迫做出某種選擇時,人們對這種選擇會產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這種心態會促使人們做出相反的選擇,並實際上增加對自己所選擇物件的喜歡。因此,人們在選擇戀愛對象時,由於人們對父母反對等戀愛阻力的心理抗拒作用,反而會使雙方的感情更牢固。當這種戀愛阻力不存在時,雙方卻有可能分開。經歷過重重阻力和生死考驗的愛情,不一定能抵得住平凡生活的衝擊。當愛情的阻力消失時,也許曾經苦戀的兩個人反而失去了相愛的力量。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不同說法

    

《羅米歐與茱麗葉》

在現實生活中,也常常見到這種現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減弱戀人們之間的愛情,反而使之增強。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對越強烈,戀人們相愛就越深,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羅米歐與茱麗葉效應”。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是因為人們都有一種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夠獨立自主,而不願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別人越俎代庖,替自己做出選擇,並將這種選擇強加于自己時,就會感到主權受到了威脅,從而產生一種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選擇的事物,同時更加喜歡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這種心理機制導致了羅米歐與茱麗葉的愛情故事一代代地不斷上演。

心 理學家的研究還發現,越是難以得到的東西,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越高,價值越大,對人們越有吸引力;輕易得到的東西或者已經得到的東西,其價值往往會被人所 忽視。因此,當外在壓力要求人們放棄選擇自己的戀人時,由於心理抗拒的作用,人們反而更轉向自己選擇的戀人,並增加對戀人的喜歡程度。中國民間過去流行這 樣一種說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著不如偷不著”,也就是說的這種心態。

 另外,心理學家魯賓發 現;男女對物件的愛情得分是一樣的,但女性對自己物件喜歡的程度,比男性對自己的物件喜歡的程度要略高。男女對同性朋友的喜歡程度是一致;而女性比男性更 愛自己的同性朋友。這就是我們經常看見女孩子們可以一起牽手走路,甚至喜歡擠在一張床上睡覺,說悄悄話,卻很少看見男生會這樣的緣故。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原因分析

    01300000291092125189840987777_s.jpg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

是什麼心理讓這些被“棒打的鴛鴦” 關係更緊密呢?心理學上的解釋之一是,從選擇自由與對所選擇物件的喜愛程度之間的關係來說的。讓我們先看一個實驗,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布萊姆在一個實驗中, 讓一名被試面臨A 與B 兩個選擇,在低壓力條件下,另一個人告訴他“我們選擇的是A”,在高壓力條件下另一個人告訴他,“我認為我們兩個人都應該選擇A”。結果,低壓力條件下被 試實際選擇A 的比例為70%,而在高壓力條件下,只有40% 的被試選擇A。可見一種選擇,如果選擇是自願的,人們會傾向于增加對所選擇物件的喜歡程度,而當選擇是被強迫的時候,便會降低對選擇物件的好感。

因 此,當戀愛雙方被強迫作出某種選擇時,會產生高度的心理抗拒,這種心態會促使他們作出相反的選擇,甚至會增加對自己所選擇的事物的喜歡程度。生活中我們常 能聽到這樣的事例:某對戀愛的青年,儘管遭到父母的竭力反對、親友的百般阻撓,兩人非但不中止戀愛關係,反而更親密,更大膽,有的甚至以自殺來對抗。

另 一種解釋,是從維持認知平衡的角度來說的。一般情況下,人們對自己行為的解釋,都是從內外兩方面去尋找理由,當外在理由消失後,人們就會從內部去尋找依 托。反之亦然。戀愛雙方渴望接近對方等行為原因,可以解釋為,由於雙方內在的情感因素和外在親人朋友的支持。當親人採取簡單否定的態度時,便削弱了戀愛的 外在理由,這導致戀愛者的認知出現了不平衡,於是,他們只好把內在的情感因素升級,以解釋自己戀愛對方的行為,使自己的認知重新處於平衡狀態。這便是中學 生在異性交往中,易把友情當戀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好奇心和個性的互補,在異性交往中,交往雙方更容易獲得滿足感。但許多老師、父母對中學生的異性交往 都疑神疑鬼,甚至明確反對,這就使交往者把滿足感解釋為雙方的依戀,從而誤認為自己已經墜入愛河。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逆反的外因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

生活事業和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

幾乎無人不知的愛情悲劇,在每個民族都流傳著,因為社會發展過程中,人權總是逐步受到尊重的,戀愛 婚姻的自由在每個民族歷史上,都有一段身不由己的階段,也就是造就悲劇的階段。在中國,無人不知《梁山伯與祝英台》;在西方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更是深入人心。一直到現在,還偶爾聽到某某男女因為父母堅決反對,殉情自殺;或者男女因反抗父母未果而私奔。私奔後的結果也不是全部都很好,好多是私奔後發現對方並不像原先想像的那樣好,因為已經和家人決絕了,只好湊付著過,最後因為種種原因甚至導致個別人絕望自殺。

是 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種悲劇的發生呢?羅密歐與茱麗葉是因為兩家是世仇,家人堅決反對,他們的感情卻在家人的百般阻撓下相愛更深,最終雙雙殉情;梁山伯與祝英 台一開始只是不知情的兄弟關係,梁山伯根本沒有娶祝英台的想法--因為是“弟弟”,但是,得知祝英台對自己一往情深又絕對不能修成正果,於是越是得不到的 東西,越是覺得不能失去,越是覺得絕對得不到的東西,越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心理學家發現,越是得不到的東西,人們就越是覺得珍貴。於是想辦 法提高人們的期望值和得到的難度,是促使人們擁有某種東西的簡單辦法。在生活中,這種現象比比皆是,對此好多的為人父母者頭疼不已。眼看著孩子處了一個對 象,怎麼看怎麼不像好人,口碑也很差,可是孩子偏偏喜歡,這時候父母往往出面干涉,結果往往適得其反,越是干涉越是相愛,處理好了孩子會留下一輩子對初戀 的殘酷記憶,忘卻一段可能是悲劇的戀情;處理不好就像前邊說的,引發真正的悲劇。並不是說羅密歐不好,最起碼茱麗葉在受到百般阻撓的熱戀中,無暇顧及羅密 歐的缺點;反之亦然。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中國,幾乎每個省市全部建起了和西方各個發達國家致冷機企業聯營的中國電冰箱製造廠,那個時候只要打開電視,就能看到什麼“*--阿裡斯頓”“*--利渤海爾”“--飛利浦” 等等,品牌眾多的冰箱一擁而上,終於導致價格跳水,各個冰箱廠家為了佔領市場,紛紛提高產能,降低價格,大打價格戰。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了“羊群效應”和 “多米諾骨牌效應”,消費者因為價格多變,廣告鋪天蓋地,無所適從。這時候,有一家最精明的廠家,做了一件最精明的事情--砸冰箱以表示品質第一的決心; 然後,就是保持堅挺的價格,以保證品牌的規格;第三,控制產量讓市場“饑渴”,這個廠家想必都知道,就是海爾集團。那個時候,我家買的琴島-利渤海爾冰箱 就是托人才買到的。這就造成了一個“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由於不突擊產量,不降低價格,海爾的品質沒有受到價格、成本大戰的影響,也沒有突擊產量,使海 爾在很短的時間內順利實現了對中國電冰箱行業的絕對佔領,形成了中國電冰箱業一枝獨秀的局面。加上後來海爾推行新的管理理念,使海爾步入了健康穩健的國際 化企業集團發展之路。

有些廣告就很會把握這一點,尤其是日本汽車業。大家可能還記得天籟進入中國以前,鋪天蓋地全是對這款汽車的溢美之 詞,讓好多人持幣等車。等了好幾個月終於盼到了隆重的下線儀式,然後就是對市場實施饑餓制約,就是限量生產,在汽車降價的時候,高抬價格追加提車費,更加 吊足了購車者的胃口。這時候你還會在乎它的性能價格比嗎?於是日產大賺了一把。

由此可見,在生活、工作中,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為了“吃不到的葡萄”“摔傷”了自己。“吃不到的葡萄”不一定是酸的,但是也不一定是甜的!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建議

    

面對“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戀愛男女和他們的家人都應該從中得到啟示。對於青年男女來說,自由戀愛固然是值得稱道的,但父母的反對肯定也有一定的道理,不妨理性地與父母親交流一下看法,而不是把戀愛建立在“逆反”、“抗拒”、“維護自尊”、“滿足好奇”上,戀愛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礎之上。

家長在說服教育時,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要強行禁止,採取“ 高壓政策”,而要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因勢利導,切忌動輒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訓斥、打罵甚至當著眾人的面羞辱他們,這極容易產生“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使事情向相反的方向發展。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研究

    01300000291092125189855720742_s.jpg

為了瞭解父母的干涉是否改變了夫妻戀人之間的關係和相愛水準,心理學家德瑞斯科(R. Driscoll)等人在1972調 查了91對夫婦和相戀已達8個月的41對戀人,發現在一定範圍內,父母干涉程度越高,戀人之間相愛越深。當出現干擾戀愛雙方關係的外在力量,戀愛雙方的情 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係也因此更加牢固,這種現象借用莎翁名劇命名為“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the Romeo and Juliet effect)。

人們相信對自己的行為擁有控制權,天生不喜歡自己的自由受到限制。當自由受到限制時,人們會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而採取對抗的方式從事被限制的行 為,可以保持自己的自由,除去不舒服感。父母強迫子女與戀人分手,子女往往會產生高度的心理抗拒,做出相反的選擇,不但不放棄自己所選擇的戀人,還增加對 自己所選擇戀人的喜歡程度。尤其對正處於熱戀期的戀人來說,還沉浸在愛的激動、幸福和甜蜜中,對身邊一切更是不管不顧。父母越想棒打鴛鴦,結果卻越攪越 熱。

敏感的父母偶然發現還在上中學的孩子與異性同學互遞紙條,先是大驚失色,不容分說扣上“早戀”的帽子,然後採取一切粗暴手段試圖扼殺:惡語批評侮辱勒令斷絕來往、專程接送上下學、全面監視舉動……父母的良好願望不但沒有如願以償,倒是適得其反,硬生生把原本只是互相愛慕的孩子逼得成雙配對離家私奔。

人性本身就如此,在外力強制條件下很容易引起對立情緒,很可能出現反抗作用。人更願意進行自由選擇,越是限制、禁忌的東西,越顯得神秘、有趣、充滿 誘惑,越能激發人的叛逆心和反抗性,也越發地想嘗試一下。一旦電影、書籍、文章被列為禁片、禁書、禁文,就是眾人趨之若鶩、洛陽紙貴之時。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在心理教育中的應用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林黛玉

之所以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愛情如此堅貞,是因為凱普萊特和蒙太古兩大家族的粗暴敵對而造成的。這一“效應”在《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林黛玉、《陰謀與愛情》中的斐迪南露伊斯、《西廂記》中的張群瑞崔鶯鶯等人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驗證。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告訴我們,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選擇,橫加干涉,容易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情緒的對立,從而強化孩子行為愈加走向父母良好願望的反面。這 從心理學角度上說,是由於行為主體受到干預而產生逆反心理所致。實際上,此“效應”不僅表現于父母的干涉對孩子戀愛態度的影響上,也表現於教育者的粗暴行 為對學生早戀、吸煙、酗酒、自私等不良行為的負面影響上。因此,從教育學、心理學角度看,借鑒此“效應”,如何管理學生、怎樣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是會產生 積極的效應的。

一、強硬是心理教育之大忌

心理健康教育也稱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是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促進個性發展的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構建相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在這過程中,作為教育者切不能強硬的方法、武斷的態度。

(一)謹忌教育行為的強硬。教育者以命令的口吻要 求學生“不准怎樣怎樣”並不能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時,為樹立自己的權威,為維護自己的自尊,就可能會採取更加強硬的手段干預學生的行為,如罰款、面壁、停 課、請家長等。試圖通過加壓,逼迫學生服從命令,改掉毛病。可事與願違。因為這樣做,會使學生認為羞辱了自己,更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學生可能會產生“破罐 子破摔”的變態心理,“就是讓老師看看能把我怎麼著。”

我小學二年級是在一所學校只有一位教師的村小複式班讀的。曾記得有一個午休的時 間,我們有五、六位同學爬上大樹去抓喜鵲窩裡的雛鳥。後被其他同學告了密,包老師把我們整整罰站了大半天,並且說“晚上放你們回家我都不姓包!”,最後還 是讓我們回家,此後,我們暗地裡經常模擬這一幕,同學們還編了歌謠:“包還是那個包,菜包草包還是那個包……”。

(二)切忌隨意“不” 字。學生因受知識和閱歷等多因素的限制,辨別是非的能力較低。這樣在行為上難免會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早戀現象、吸煙酗酒、拉幫結派、紀律散漫等。面對 這些現象,我們該如何管教?有人會說,直接命令學生:“不准談戀愛,想戀回家去談”,“不准吸煙、想吸回家吸”……竊以為,這種命令的口吻極易傷害學生的 自尊心,使學生與老師情感對立,只能強化學生的不良行為。這對問題的解決就不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心理教育要講究方法

為了避免因教育者言語和行為上的不當而造成的師生之間的對立,在使用“批評”的武器時要堅持“避實擊虛”“以柔克剛”的原則。筆者在實踐中嘗試運用以下方法,教育效果較好。

(一)無中生有法。
唐代詩僧景雲題《畫松》詩 有“曾在天臺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畫上之松本虛,偏說實有,《千首唐人絕句·評解》說此種寫法是“愈說得實而愈見其虛”,這是虛境實寫,又稱無中生 有法。在構思上,為了形容畫松技藝高超,寫出觀畫者的審美幻覺,故意說,此松是天臺山上親眼得見之松,意法。它既可以理解為對獨立的各種詩法的歸納,也可 以視作是對學習者日後創作實踐中靈活運用各種詩法的—次引導。

通過“捏造”事實,無中生有,對某生“改正”錯誤的行為進行表揚,促其自 責。如:“我聽說某生已改掉了吸煙的不良習慣。這是聽說,不過我堅信他能做到這一點。我為他高興。”這種假借道聼塗説的“事實”對某生進行表揚,易引起某 生對未改正錯誤的內疚和自責,激勵他痛下決心改掉不良習慣。不過,此法的應用應建立在教育物件已有某些“改正”的跡象及心態基礎之上,才有正面效應。

(二)聲東擊西法。聲東擊西法,原于唐人杜佑在《通典·兵典六》中 說:“聲言擊東,其實擊西。”意思是說,善於指揮作戰的人,雖然他們攻擊方向在西,但卻故意搞出一套攻擊東方的聲響。科學家研究指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 的動物。暗示,是指人或環境以不明顯的方式向人體發出某種資訊,個體無意中受到其影響,並做出相應行動的心理現象。暗示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了的假設,不 一定有根據,但由於主觀上已經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於結果的內容。舉個實例,某人到醫院就診,訴說身體如何難受,而且身體日漸消瘦,精神日見頹 喪,百藥無效,醫生檢查,發現此人患的是“疑病症”。後來,一位心理醫生接受了他的求治。醫生對他說:“你患的是某某綜合症。正巧,目前剛試驗成功一種特 效藥,專治你這種病症,注射一支,保證三天康復。”打針三天后,求治者果然一身舒坦出院了。其實,所謂“特效藥”,不過是極普通的葡萄糖,真正治好病的, 是醫生語言的暗示作用。

聲東擊西的一種暗示戰術用在教育上也是頗具教育效應的。聲東是現象,擊西是本質。為這擊西之實,先行聲東之虛。 借用此法,可寓批評於表揚之中,行表揚之虛達批評之實。如“某生這次期中考試比上次有所進步,儘管他在紀律上有時還顯散漫一些”。該生能聽出是在批評他的 散漫。且還會促使該生這樣思考:我要是紀律不散漫呢?該不會有更大的進步?這對該生改掉不良行為是積極的。

(三)移花接木法。移花接木”指把這種花木的枝條嫁接在那種花木上產生新品種或改善老品種。桃樹與李樹的嫁接,產生了新品種“桃李”,國光蘋果與元帥蘋果嫁接,產生了新品種“富士”、“紅富士”……, 把自己讀過的書報上的故事原文搬上考卷,往往給人抄襲之嫌。但這不等於說不能用別人文章中的材料,如果對自己熟悉的幾個故事進行壓縮,然後將其巧妙地組合 在一起表達某種新的思想。這種寫作遷移的方式,我們就叫它“移花接木法”。它在舊故事裡融入了新思想,是一種巧妙的借鑒,不是抄襲,而是一種創新。

我們對有不良行為的學生採用“迂回曲折”的批評方法,即通過批評周圍以外的人和事,促其“嫁接”自身,催其自省。如針對早戀現象,班主任可直述過去某學生因早戀耽誤學業的危害學生會聽出弦外之音,積極反省,改過自新。

心理教育必須遵循學生心理特點,繼續創新、拓寬管道、不斷完善、與世俱進,多思考“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等方面的心理內在,才能以清新活潑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引導,才能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擴大心理教育的覆蓋面。

 

arrow
arrow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