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b25f753e45f1590.jpg  

我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與其他人一起組成的群體度過的:我們形成團體,然後 進行社交、掙錢、運動、製作音樂,甚至是改變世界。儘管群體是多樣的,但涉及到的很多心理歷程是非常相似的。

下面是十個有深刻見解的研究,它們給出了已被瞭解的關於群體心理學動力的 特色。

1、群體可以從零開始

形成和加入社會團體這種渴望是極其強大的,是根植於我們本性的。除了其他 的東西,群體賦予我們一個最珍貴的禮物——我們的社會身份,這就加強了我們的自我意識。

 1971年,亨利·塔傑菲爾等人就在所謂的「最小的群體範式」中演示了 人們是如何容易地形成和加入群體的。在他們的研究中,他們只是給了那些彼此陌生的男孩一點點他們要被分成兩組的暗示,並且即使在不知道,也沒見到在他們組 裡的其他人的情況下,他們也更喜歡本組的人。因此,群體行為可以從零開始。

2、入門儀式提高群體的評價

已經存在的群體是不會讓其他人免費加入的:這個花費有時是金錢,有時是智 力,有時是物質的——但是通常都有一個入門儀式,即使是良好偽裝的。

阿倫森和米爾(1959)通過讓一組女性閱讀從色情小說中抽取的幾段文 章,測驗了入門儀式的影響。然後,他們認為加入群體的女性比那些沒有經歷過羞辱的入門要更加積極。所以,群體不僅想要測試你,他們還想要你珍惜你的成員資 格。

3、群體培植遵守觀念

加入一個群體,被准許入門後,我們必須要有群體規範的概念,即那個群體中 的行為準則。群體準則可能會極度有力的,會在我們從沒預想過的方面干擾我們的行為。

阿希(1951)實施的最著名的實驗之一,就表明了我們是如何容易地去遵 守那些不成文的群體規範。他讓參與者坐在其他門組成的一個群組中間,判斷一條線的長度。這個方法是,所有這個群組中的其他成員都是實驗者的同夥,並且這些 人都被告知要在哪條線更長上撒謊。不可思議地,有76%的參與者至少有一次否認了根據他們感覺而來的證據,只是為了和整個群組一致。然後,他們就為他們的 行為編造各種各樣的藉口。最普遍的說法是:「多數人是不會錯的」。當然了,他們能這樣辯護自己。

4、摸到竅門或者被排斥

群體規範是無處不在的:當我們開始破壞這些規範時,這就變得更明顯了。高 芬柯(1967)讓青少年回到他們的家裡,然後表現得跟他們平時完全不一樣,比如只在別人跟自己講話的時候才出聲,變得有禮貌,表現良好——但是一次只有 15分鐘。他們的父母沒有開心,而是震驚和生氣,指責他們的孩子很自私和粗魯。只要破壞群體規範,你就會很快明白這個道理。

5、你變成你的工作

儘管群體有規則——適用到群體中每個人的規則——在群體中人們都有角色, 也要遵守與他們的地位一致的規則。最出名的規則力量的例子是斯坦福監獄實驗。

心理學家把年輕人放在一個模擬的監獄環境裡,一些人是囚犯,其他的是監獄 長(津巴多,1972)。這個實驗僅僅進行了計劃中14天的6天,就被停止了,因為參與者都太過於遵從他們作為順從的囚犯和跋扈的監獄長這些角色了。這個 實驗還造成有些人的情感憂慮了。甚至在開始整個實驗之前,那些實驗者也屈服於他們作為監獄警長的「角色」了。

 6、領導者通過順從獲得信任

任何一個群體的引人注目的,高地位的角色都是它的領導者,但是這些領導者 從何而來呢?在有些群體中,他們是在群體外任命和強加的,但是很多群體的領導者都是慢慢地從普通成員中產生的。

觀察匈牙利一個幼兒園的梅雷,就進行了一個有很多東西要教授的研究。他注 意到那些成功的領導者都是那些剛開始先融入群體,然後再慢慢地開始提出從舊活動中改良過來的新活動。孩子們不會跟隨那些直接提出新主意的潛在領導。領導者 剛開始先順從,只是後來,當贏得信任後,他們就能很自信其他人會追隨他們了。這個理論在後來對成年人的研究中得到證實。

7、群體可以改善表現……

其他人的存在可以使我們表現更好。社會心理學的先驅諾曼·崔普利特注意 到,戴著涵蓋每一英里的起搏器的自行車運動員比那些沒有戴的要快五秒鐘(崔普利特,1898)。後來的研究則發現這不是僅僅關於競賽的影響的。其他人的存 在好像都有利於我們自身的表現,但只有當任務是與他人分離,可以在自己的是非曲直來判斷時才會更好。

8、……但是人們會虛度光陰

然而在其他情況下,在群體中的人們顯露出極大的碌碌無為的可能性。另一個 社會心理學的先驅馬克斯·林格爾曼,在19世紀90年代發現,當他們在有8個成員的一個小組裡,相對於他們單獨出力的時候,參加拔河的人只是出了一半的 力。這就表明當藏在群體裡很容易,例如任務是相加的,每個人的貢獻是很難衡量的時候,人們會懈怠到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程度。

9、小道消息有80%的準確率

情報、傳聞、流言和嚼舌頭是很多群體的血液。它會在大組織中極快地傳播, 因為人們非常喜歡說長道短,但是「他們」在談論的是什麼呢?你能相信「他們」所說的那些話麼?

西蒙斯(1985)分析了在工作場所的溝通,然後發現大約80%的時間人 們在談論工作,令人驚訝的是有80%的信息是準確的。其他的研究也提出一個相似的數據,表明儘管細節會在途中不可避免地丟失,但是這些小道消息大部分是準 確的。

10、群體滋生競爭

儘管在群體成員中的合作一般來說不是很大的問題,但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合作 是很糟糕的。人們可能進行個體合作,但一旦在一種「他們和我們」的情況下,很快雙方就會變得非常敵對。

因斯科等人(2001)讓參與者玩一種典型的,名叫「囚犯的兩難」遊戲, 以此用來測量競爭性。單個人時,人們的競爭性是37%,但在有三個成員的小組裡時,競爭性就上升到54%了。人們很容易就對其他群體產生猜忌,推理出當是 單個成員時還尚好,但是作為整個群體就不能相信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