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07204813_black-swan  

敘事謬誤(上): 為何我們都不知不覺地騙人,和被騙?

心理學家幾十年來的研究記錄了 人有各種各樣的偏見與謬誤, 如 confirmation biases, better-than-average biases, endowment effect 等等. 但論到影響最深遠, 對理性產生最大挑戰的謬誤: 我會選擇敘事謬誤 (Narrative fallacy).

每日打開電視台財經新聞的時候, 時有以下的報道:”由於美國新一輪就業數據理想, 市場憧憬經濟能逐步復甦, 今日美國道指數上升100點”. 但有時候又會這樣說:”由於美國新一輪就業數據理想, 市場憂慮美國聯儲局將要加息, 逐步收緊以應付金融危機的貨幣政策, 今日美國道指數下跌100點”. 兩個敘述聽起來都有道理, 但究竟哪個才是正確?

答案是兩個都對,因為都是事後孔明. 新聞報道是告訴你已經發生的事, 當我們看到道指升或跌這個事實之後, 自然能找到無數不能驗證的解釋方法, 例如”市場憧憬”和”市場憂慮”. 誰是”市場”?誰知道”市場”在想什麼?

另一個常常利用人類這個認知謬誤的地方是宗教. 古代和現代都有”神蹟”故事. 古時候有人在海中遇上風浪船隻沉沒但奇蹟生還, 現在時有人撞車大難不死, 或絕症神奇消失等等, 宗教人士事後會大肆宣傳說這是”神蹟”, 是他們這些誠心祈禱的結果.

這些當然是鬼話連篇. 只要想想那千千萬萬誠心祈禱後還是要死於非命,死於疾病的人便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人為什麼會那麼容易輕信這些故事? 為什麼這些”事後孔明”的故事有那麼大的說服力?

這就是我要說的敘事謬誤: 由於人天生十分討厭無法解釋的事, 當每一件事發生之後人是會千方百計去整理思路, 構造故事以作解釋. 亦因如此, 我們對於”聽起來有道理”的敘事有自然接受的傾向. 對於敘述故事的人來說也是”必須要犯的罪行“, 如果我說: “今日香港恆生指數不知為何下跌了300點” 或 “有極少數人祈禱後絕症不治而癒, 但絕大部份人都是回到天父的懷抱”, 相信沒有人會雇用我做財經分析員或傳道人.

因此大家可以想像我們的社會定必充斥著這些似是而非的故事, 而不幸地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才能抵抗這個謬誤. 抽絲剝繭, 邏輯推理原是我們人類理性的最可貴的技能,現在卻被一些先天誤差”騎劫”,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批判思考, “不要信, 只要問” 才是是至關重要的人類特質.

 

敘事謬誤的例子(下):黑天鵝,火雞,少年股神,和真正炒家的投資哲學

深諳心理學之友人W曾與我談論 上文的內容,提及這概念並非出自傳統心理學概念.事實上,這個概念乃出自一本名叫<黑天鵝>的暢銷書,書如其名,其中心思想是說古今中外的歷 史成敗往往取決於一些發生機率極少,但影響深遠的罕見事件,如911襲擊,Sony 的Walkman 和Apple的iPod,及金融世界裡的股災. 但由於事件並不常見,生活不久便會流於平淡,人會以為這些重大事件不會再發生. 就如一個人假若每天只見到白天鵝,久以久之便會認為這個世界上只有白色的天鵝.當一隻黑天鵝出現的時候,便會顛覆整個世界觀.這些事件被作者Nassim Taleb統稱為’黑天鵝’.

有讀上文的看倌可能會猜到敘事謬誤在這裡辦 演的角色:當黑天鵝發生之後,人們會想出各樣的方法去解釋,去捕捉這隻黑天鵝.當有一個貌似合理的解釋出現的時候,由於敘事謬誤,人會傾向接受而不是質疑 這個解釋,誤以為經已把事件掌握了.經過往後一斷平淡安逸的日子,我們又再次以為黑天鵝不會再出現.

事實當然是歷史不斷重演,覆轍一再重蹈.一 個很好的例子就是金融市場裡的泡沬形成與爆破. 在股市蒸蒸日上的事候,有一個’行業’香港的報章雜誌特別喜歡報導:少年股神. 回憶在06-07年其間, 每隔一段日子便會看到什麼什麼’中學少年股神’,'大學生炒股膁過百萬’等等的專題故事. 我十分有興趣知道這批’股神’在金融危機之後的有沒有’轉行’,但這個案例的重點是, 當股事上升的時候,我們渴望一些點石成金的故事,而且是越誇張越好,營造一個遍地黃金的氛圍,去合理化股市為何不斷攀升的現象. 再加上身邊的朋輩又有斬獲,我們開始輕信原來只要’看準時機’,'做足功課’,'高買低賣’便能輕易獲利,前繼後仆地入市,把股價一推再推至新高,最後泡 沬全面爆破,財富積蓄亦煙消雲散.

引用作者的例子,我們很多時候就像一隻火 雞:每一日都有三餐溫飽,久以久之便失去警覺,以為這樣的日子會日復一日地無止境地延續下去,直到感恩節(或聖誕節)的一天,無緣無故地’死於非命’. 要逃過厄運,我們要時時刻刻去思考到底這樣做是對與不對,身邊欣欣向榮的景象是否合理;要保持清醒,抗拒潮流.

能做到如斯地步的人實在不多. 大家熟悉的股神畢菲特是當中的佼佼者. 2000-2003科網股熱時他毫不沾手這些炙手可熱的新世代企業,被投資界嘲笑他經已過時. <黑天鵝>的作者其自身是出色的股票交易員,其投資哲學亦相當獨到. 我們常常說:’賺就賺粒糖,輸就輸間廠‘,意指賺的往往很小,而下跌幅度卻很大,損失非輕.這位人兄的投資方法剛好相反:’長年出血,偶然賺一次盤滿砵滿的’. 他的理論如下:由於投資者往往低估極端事件發生的機會, 故一些只在極端事件發生時才賺錢的投資工具的實質價值亦被低估. 因此, 他的投資策略是長期購買一些嚴重價外的期權,如僅當恒生指數一週升或跌超過10%才有價值的工具. 可以想像, 一年裡可能有二百多至三百天的日子他在蝕錢,但這些工具並非一般投資者所喜愛,因些蝕的成本不大;但回報卻是豐盛的.

要成功實碊以上的投資方法,必須要相信自身 的判斷,而且這判斷定必是深入研究,反覆推敲驗證後的可靠策略. 難怪早前這位作者接受訪問時說他現在的工作是全職看書,相傳他家中的私人圖書館藏書過三萬! 愚以為各位若想在股票市場有所斬獲,先多讀歷史勤想經濟大勢,少看投資聖經報章貼士;多做獨立思考,少聽三姑六婆好友親朋的’成功故事’,並切記勿做火 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