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7c6c29dedb6692.jpeg

. 蝴蝶效應:
     起源——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了幾下翅膀,在兩周後可能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暴。在心理學上,蝴蝶效應表現為一種不同于普通的連鎖效應的,因果性不明顯的情緒反應和行為。
    症狀—— 因為幾天前發生的一點小小不順利,而開始心情煩躁,在壓抑和鬱結狀態中,小的情緒波動漸漸在心底形成軒然大波,最終以不可預見的狂躁模式爆發出來。時間累積得越久,崩潰的後果越不堪設想。


Ⅱ. 狄德羅效應:

    起源——18世紀法國一位哲學家鄧尼斯.狄德羅,某天友人贈其一件高級睡袍,他非常喜歡。但當他穿上之後,開始覺得家裡的一切傢俱和裝飾都顯得粗陋庸俗,於是不得不把舊的東西一件件更新,但最終她仍不覺得開心,因為他最終發現,“自己竟然被一條睡袍脅迫”。
    症狀——永遠不能填滿的欲望黑洞,因為“人往高處走”,到達一個階段,各方面都要求配套上升。街道要搭配建築,豪宅要搭配名車,鞋子要搭配禮服,禮服要搭配名鑽……搭配的頂端永遠是自己力所不能及。

Ⅲ. 齊加尼克效應:
   
起源——源於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做的一次實驗。他將受試者分成兩組,分別去完成20項工作。其間,他對其中一組進行干預,使他們的工作不能順利完成,而 讓另一組毫無阻礙,順利完成全部工作。儘管所有受試者接受任務時都非常緊張,但順利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隨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務者,思緒總是被那些任務困 擾,緊張狀態持續存在。
    症狀——在接受一項工作時,人會產生一定的緊張心理,只有當任務完成時緊張才會解除。而工作中的人往往不停地受到疊加任務,因此,緊張狀態無時無刻存在並疊加累積,在週末假期休息時甚至都無法放鬆,長期疲憊不堪,最終導致神經衰弱和亞健康的出現。

Ⅳ. 羅森塔爾效應:
   
起源——古希臘傳說中賽普勒斯島一位年輕的王子皮格馬力翁,酷愛藝術,通過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雕塑了一尊女神像。面對自己的作品他愛不釋手,整日深情注 視。天長日久,女神竟然奇跡般復活,並成為了他的妻子。這個故事說明,期待是一種力量。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羅森塔爾提出了該項理論。此理論有 一個我們最常聽到的例子:兩個病人同住一家醫院,其中一人患了癌症,而另一人並無大礙。但醫生把兩人的診斷書弄混了。結果那個真正的病患得知後整天心情輕 松,開心地在醫院住了一段日子便健康地出院了。而那個原本身體無恙的人卻終日活在對死亡與病痛的恐懼中,最後真的罹患絕症,在抑鬱絕望中死去。
    症狀——心理暗示。當別人給予充分信賴和期待的時候,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任務,困難便會得到解決。反之便被低迷的情緒主宰,最終失敗。

Ⅴ. 蔡戈尼效應:
   
起源——1927年,心理學家蔡戈尼做了一個實驗:將受試者分為甲乙兩組,同時演算相同的數學題。其間讓甲組順利演算完畢,而一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 止。然後讓兩組分別回憶演算的題目,乙組明顯優於甲組。這種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於乙組人的記憶中,久擱不下。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滿 足,便輕鬆地忘記了任務。
    症狀——很多人有與生俱來的完成欲。要做的事一日不完結,一日不得解脫。蔡戈尼效應是人走入兩個極端:一個是過分強迫,面對任務非得一氣呵成,不完成便死 抓著不放手,甚至偏執地將其他任何人事物置身事外;另一端是驅動力過弱,做任何事都拖遝囉嗦,時常半途而廢,總是不把一件事情完全完成後再轉移目標,永遠 無法徹底地完成一件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