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感官系統隨時隨地都接受著豐富多樣的外界刺激。有時候,人會對某些外界刺激感到厭煩,萌發與世隔絕的念頭;有些人因為特殊原因,可能要
身處與外界相對隔絕的環境當中,或者要高度集中精神以減少外界刺激的干擾。這時,外界刺激對人而言,就會顯得多餘。從心理學與外界刺激隔絕角度來說,有機 體與外界環境刺激處於高度隔絕的特殊狀態,就是感覺的剝奪。
感覺剝奪對人究竟有什麼影響?不同的實驗得出了相反的結論。
一、對人不利的感覺剝奪
第一個以人為被試的感覺剝奪實驗是由貝克斯頓(Bexton)、赫倫(Heron)、斯科特(Scott)於1954年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學的實驗室進行 的。被試是自願報名的大學生,每天的報酬是20美元(當時大學生打工一般每小時可以掙50美分),所以大學生都極其願意參加實驗。
所有的被試每天要做的事是每天24小時躺在有光的小屋的床上,時間盡可能長(只要他願意)。被試有吃飯的時間、上廁所的時間。嚴格控制被試的感覺輸入,如下圖所示。
圖:感覺剝奪實驗用的小屋
實驗的內容是這樣的:為了營造出極端的感覺剝奪狀態,實驗者將被測學生關在有隔音裝置的小房間裡,讓他們帶上半透明的保護鏡以儘量減少視覺刺激。接著,又
讓他們戴上木棉手套,並在其袖口處套了一個長長的圓筒。為了限制各種觸覺刺激,又在其頭部墊了一個氣泡膠枕,同時用空氣調節器的單調嗡嗡聲限制他們的聽 覺。除了進餐和排泄以外的其他時間,實驗者都要求被測學生躺在床上。可以說,這就等於是一個所有感覺都被剝奪的狀態。
實驗前,大多數被試以為能利用這個機會好好睡一覺,或者考慮論文、課程計畫。但後來他們報告說,對任何事情都不能進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們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維活動似乎是“跳來跳去”的。感覺剝奪實驗停止後,這種影響仍在持續。
結果,儘管報酬很高,卻幾乎沒有人能在這項感覺剝奪實驗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個小時好歹還能撐住,之後,被測學生有的吹起了口哨,有的自言自語,顯得
有點煩躁不安。對於那些8小時後結束實驗的被測學生,即使實驗結束後讓他們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也會頻頻出錯,精神也集中不起來了。
實驗持續數日後,人會產生一些幻覺。例如看到大隊老鼠行進的情景,或者聽到有音樂傳來等等。當實驗進行到第4天時,被測學生出現了雙手發抖、不能筆直走路、應答速度遲緩以及對疼痛敏感等症狀。
被測學生參與完實驗後,實驗者再繼續進行追蹤調查,發現被測學生在實驗結束後,需要3天以上的時間才能回復到原來的正常狀態。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得到這樣一個結論:人的身心要想保持在正常的狀態下進行工作,就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新的刺激。豐富的、多變的環境刺激是有機體特別是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
具體地,對於簡單的作業,如詞或數字的記憶,感覺剝奪沒有影響;對於中等難度的作業,如移動單詞中的字母問題,感覺剝奪也沒有什麼影響;對於複雜的問題,
如需要高水準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創造測驗、單詞聯想測驗,接受過感覺剝奪的被試不如未接受感覺剝奪的被試的成績好。感覺剝奪影響了複雜的思維過程或認識 過程。
從感覺剝奪實驗中,還發現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那就是接受感覺剝奪實驗的被試中有50%報告有幻覺,其中大多數是視幻覺,也有被試報告有聽幻覺或觸幻覺。 視幻覺大多在感覺剝奪的第三天出現,幻覺經驗大多是簡單的,如光的閃爍,沒有形狀,常常出現於視野的邊緣。聽幻覺包括狗的狂吠聲、警鐘聲、打字聲、警笛
聲、滴水聲等。觸幻覺的例子有,感到冰冷的鋼塊壓在前額和面頰,感到有人從身體下面把床墊抽走。
二、對人有益的感覺剝奪
有人認為,感覺剝奪不會對大多數人造成困擾,相反,它能減輕壓力,有助於人們積極面對生活。
聚德費爾德(Peter
Suedfeld,1980) 曾以吸煙者、肥胖者為被試進行實驗,發現對他們的感覺輸入進行限制有助於修正他們的行為。當他們在一個限制刺激的環境中呆24小時,那些想改變行為的人的 自控能力會在貝斯特和聚德費爾德(Allan
Best&Peter Suedfeld,1982)的實驗中,吸煙者在一個安靜的黑屋子的床上躺24小時(可以起來喝水、上廁所),同時聽著有關吸煙不利的話。在隨後的一個星 期內,沒有人再吸煙。一年後,2/3的人仍不抽煙,其數量是只聽吸煙不利的話而沒有限制感覺輸入的不再吸煙者的兩倍。
感覺剝奪現象的研究不僅對於討論病理心理現象有其理論意義,而且對於特殊環境下 ( 航太、航海、潛水等 ) 的工作人員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因此感覺剝奪現象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加拿大、美國、蘇聯、英國、法國、日本等很多國家都建立專門的研究機構,進行感覺剝奪
的研究。
站長的碎碎念
政府怎不用這招 幫忙人戒毒戒菸阿
應該會很有效才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