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把10個人放在一個房間裡,並讓他們設計出一輛汽車。他們會設計成什麼樣子呢?常規的,像福特福克斯那樣,還是那種古怪的,如「霍默」:一輛由動畫情景喜劇《辛普森一家》中經典的一集裡的主人公霍默·辛普森設計的汽車。
為了有助於你作出決定,我 不妨可以告訴你的是,「霍默」牌 汽車擁有大量超前的設計特點,這當中包括三個喇叭,每一個都能播放音樂「La Cucaracha」,可供選擇的拘束具以及專為兒童設計的口套,還有能夠讓人體驗到「世界末日」的 發動機噪音。這一切都要多少錢呢?告訴你,只要僅僅$82,000。
我們總是傾向於認為,群體 決策可以平衡不同成員之間的偏好,以至於他們會想出類似於福特福克斯這種比較常規的東東。但心理學的研究並不支持這種結論。事實上,通過群體討論,人們的 觀點總不是被均和了,而是被極化了,他們最初的偏好會被放大,以致最後經常是比一開始更為極端。
在早期有關風險的一系列研 究當中,顯示決策會根據問題的不同類型而轉向保守或是冒險。
轉向極端
從那以後,來自世界各地幾 百項研究已經顯示了群體極化現象的現實存在。比如說,在一次群體討論以後,戰爭支持者會變得更加好戰,一開始有種族歧視的人會更加極端,以及對某個崗位應 聘者有少許好感的群體,結果這種好感最後會更加強烈。
自然,這種轉變與政府,宗 教和司法系統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事實上,一份「最牛的」(顧 名思義翻譯法)現實版群體極化研究拿美國的法律體系開了刀。梅恩與沃克(1973)分析了聯邦地方法院法官在單獨或群體當中就坐審判時所做的決定,以瞭解是否群體討論會 不會成為影響判決的因素。
在1,500份 由法官獨自判決的案件當中,只有30%的時間法官會做出比較偏激的判決。然而當法官身處於由三人組成的群體當中時,這個數字就 成倍地增長到65%。這似乎意味著哪怕是受訓的專業決策者也容易讓步於群體極化的力量。
這該如何解釋
心理學家對此有三個主要的 理論——說服模式,對比模式和異化模式——但每一種模式都有近似的原因。在任何試圖作出決策的群體當中,很可能都有朝向某個特定方向 最初偏向。而那些一開始對這種有偏向的決定並不怎麼感冒的人,或許就會改變他們的想法以迎合大多數人。然而,其過程各有不同。
1 說服模式:人們由於他人 理性的論證說理而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2 對比模式:人們改變他們 的想法以符合群 體規範,尤其是當這些規範已經為社會所認可時。
3 異化模式:此為對比模式 的變種,指的是人們改變他們的想法以適應自己的觀察,這種觀察認為群體應該會做出那樣的決策。
正如你所看到的,這些模型 相差都不大,其機制也基本上是獨立運行,製造出類似的效應:被進一步推向極端的決策。
如何對抗極化
值得指出的是,並非所有的 群體都會以這種方式極化,而且,事實上有一些研究也並沒有觀察到群體在決策當中的極化效應。穩定的群體,以及群體討論的問題是成員所熟悉情況下,極化就不 容易出現。然而,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在群體建立之初以及群體成員面臨的任務是他們所不瞭解的情況下,群體極化會在決策當中以一個重要的因素出現。
心理學家並不十分熱心於為群體極化提供解決方案,因為在群體決策當中還存在著趨 同思維與群 體信息共享不足等諸多問題,這就已經讓心理學家夠頭疼的了。然而,由於趨同思維與極化現象具有類似的原因,大致上適用於趨同思維的 方法也適用於極化現象。最主要的就是在群體當中培育不同意見,這就需要在討論中鼓勵看問題的多視角和批判性的觀點。而由費 什金和魯斯金主持的調查也顯示群體內部的多樣化可以防止極化的發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