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uchin_monkey_0811.jpg

        一般情況下,科學家在把一種新理論運用到人身上之前,總是先用動物來做研究,但是有時候他們也反其道而行之,用動物來試驗某種理論是否只適合人類。“科 學”雜誌最新刊登的一篇論文就是這麼做的,論文調查一種被廣泛記錄的人類現象——即在社會交往中,人們更願意接受行為和自己相仿的人——是否在其他物種中 也存在。


      結果確實這樣,就像俗話說的“猴子看樣學樣”。在研究中,猴子表現出喜歡模仿它們的動物,甚至模仿者是其它物種(現代人)。論文作者,國家健康和動物中心 研究所的艾尼卡.鮑克娜和同事皮爾.法拉利以及另外兩位義大利研究人員構想出這樣的研究方法:兩位實驗者各拿一個小塑膠球,面對一隻在籠子裡的猴子。(共 有10只猴子參加試驗)猴子也有一隻一樣的塑膠球。一位研究者模仿猴子玩球的動作——戳、咬、敲,無論什麼動作,另外一位實驗者不模仿猴子。


      模仿的好處很明顯,猴子看模仿者的時間比其它人更長,也更多選擇站在模仿者面前。猴子對模仿者的回應也比非模仿者多一些。(用蜜餞做獎勵)
      研究確認了模仿不是人類所特有的這麼一個觀點,(過去的研究也表明猿和猴在被模仿時比較容易相識。)而這種緊密聯繫可能根植于進化過程之中。然而,我們從 來沒有真正明白,為什麼我們這樣喜歡被模仿。有一種理論認為,在動物群體中模仿可以把個體聯繫在一起以增加安全感——模仿是一種社會粘合劑。


      這種假設肯定與人類“反身模仿”的趨向一致,這個術語是18世紀的亞當.斯密斯創造出來的,描述一種心理行為——即把自己放到別人的處境中,去體驗別人的 感受——除非你有了某種社會聯繫之後才會這麼做。許多年之後的1999年,“個人和社會心理雜誌”發表了一篇有影響的論文,論文詮釋了模仿行為與社會親密 關係之間的聯繫,儘管人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被模仿。在研究中,心理學家,杜克大學的唐雅.查特蘭和耶魯大學的約翰.巴格要學生們在與研究人員一對一的討 論中對一套照片加以描述。在討論中,研究人員以不易察覺的方式,不斷地模仿學生的舉止和動作:假如學生身子向後靠,研究人員也向後靠;學生把雙臂交叉起 來,研究人員也交叉雙臂。在另一組學生中,研究人員不模仿動作,而是採取中性的語調和肢體語言。


      沒有學生注意到研究人員在模仿他們。與那些沒有被模仿的學生相比,被模仿的學生們報告,他們更喜歡與自己談話的研究者,也認為交流更順暢。總之,當人們模仿我們時——我們點頭他們也點頭,我們把頭斜過來他們也斜過來——我們更願意和他們交朋友。


      查特蘭和巴格的論文發表五年之後,一個荷蘭研究團隊在“心理科學”的一篇文章中拓展了這項發現。荷蘭團隊不僅重複了以前的研究,還發現人們在被模仿之後會 變得更慷慨無私。在荷蘭人的研究中,使用查特蘭和巴格相同的方法,被模仿的參與者在研究者“意外”掉落鋼筆時,有84%的次數願意幫助撿起鋼筆;而在沒有 被模仿的組群中,願意幫助的次數只有48%。荷蘭研究團隊還發現,侍者如果使用客人點菜時所用的同樣語言,會得到更多的小費。而如果侍者用自己的話去解釋 客人的點菜,小費就會縮水,儘管從廚房出來的菜品沒有錯。最後,荷蘭團隊發現,被模仿的人比沒有被模仿的更願意對慈善事業捐款。


      模仿可能有“適應價值”,荷蘭團隊得出結論,“在種群中,有這種特定行為的個體能提升成功繁殖後代的機會。”


      確實,我們對模仿的喜愛可能是出自一種求生方面的好處,它深深根植于我們的進化生物學中,甚至連猴子也更喜歡與模仿他們的人打交道。這種發現的實用性很明 顯:假如你想從別人處得到東西,一個好辦法就是模仿他們。但是查特蘭和巴格的研究也表明,模仿不要被別人察覺。假如你模仿別人的一舉一動被發現,就會顯得 很怪異,儘管去騙一隻猴子仍然沒有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ook 的頭像
    Hook

    心理學知識特快-首頁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