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迴響不必打驗證碼!!! 本站歡迎交換連結 -意者在右邊留言板 留言- 【加到我的最愛】

目前分類:心理學 (2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CADA13EA4E712FE26584288D5AC80931_240.jpg

一位朋友在博客裡提到為人熟知的阿蘭德隆,這位在法蘭西也同樣是風雲人物。曾經有段時間不少短劇在嘲諷他。原因之一就是他在說自己的事情的時候,不是用第一人稱而是第三人稱,張嘴就是︰阿蘭德隆認為…. 很多法蘭西人很鄙視這種說法,畢竟該自己的事兒不用第一人稱是件讓人譏諷的事兒。而且對人不禮貌。你可能會猜想一個演員或者主持人這么做,確實可以不斷加深觀眾對他們名字的印象。那麼一個普通人這么做會是什麼原因,又有什麼作用呢?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ulia_choices-773682.jpg

常常聽到有人這樣說︰ 「我沒有選擇。」 這句話隱含著一層重要的意思︰可供選擇的東西如果多一些結果一定會更好。從邏輯上看,這很自然,人總在追求更大的自由,而人的自由很大程度上體現為選擇權力的大小和機會的多寡。然而最新研究揭示,實際情形遠非這么簡單,選擇機會超過一定數量就會變成一件壞事。準確地說,選擇行為在心理上的正面效應並非總是隨著機會數量的增多而增加,而是上升─達到頂點─下跌,因為隨著可選機會的增加,選擇帶來的正面情緒漸趨飽和,負面情緒加速增長,淨效果便是「好的感覺」先升後跌。例如在美國,過去三十年來經濟增長了一倍有余,但調查顯示,隨著機會和財富的增加,感到福祉的人反而減少了百分之五,即一千四百萬人之多。為什麼會這樣?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esize of MichLighthouse.jpg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時間的流逝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記憶的。我的記憶力經常使我很驚訝,雖然往往都不是在好的方面。我最近就重新看了一本曾經在13年前讀過的一本書,這本小說是我非常喜愛的一個作家寫的,不但文筆生動,並且故事也十分吸引人,情節扣人心弦。

儘管如此,我現下對當年頭一次看這本書的事卻沒有一點印象了,幾乎所有有關這本書的記憶都在這幾年裡煙消雲散。其中的情節、大部分人物和任何場景我都記不得了,唯一還模糊的記得小說主角的名字,不過我也不敢確定這個名字是不是我杜撰出來的,畢竟其它關於這本書的任何內容我都記不得了。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301439.jpg

“電影裡的那個家伙叫什麼來著…..你知道的…他是….不不,不是丹澤爾華盛頓,是另一個人。哦天啊,我知道的,就在嘴邊說不出來。這真讓我崩潰。我知道他長什麼樣的,太荒謬了,不,不是丹澤爾華盛頓﹗”

這種舌尖現象,簡稱為 TOT(Tip of the Tongue) ,就跟咱們常說的”話在嘴邊”是一個意思。在心理學領域得到充分的研究,我們最常舉的例子是Daniel L. Schacter在其1999年發表的論文記憶七宗罪中所提到的一宗罪“記憶堵塞”。我們常常有這樣的主觀體會那就是,記憶中的那個詞明明就在那裡,但是我們卻不能把它完全說出來。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ead_memory.jpg 今天要說的是記憶七宗罪系列中的第二宗,健忘。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談到︰如果我們沒有加強刺激的記憶,那麼我們就往往會把那些事情忘掉。此外還會談到為什麼健忘這種現象也不一定是一件壞事。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istorted_face2.jpg 1975年的夜裡,澳洲心理學家Donald M. Thomson走進電視直播間錄製一期有關於目擊證言心理學的談話節目。當他正在談論人們如何能夠最佳正確回憶出犯罪者面容的時候,他根本不知道此時此刻正有人根據他的面容指控他為強奸犯。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ngel2.JPG 我們為什麼去做愚蠢而不合理的事情?我們是為何難以進入自己的思考過程?如下的十大社會心理學研究中,證明了我們是多么難以進入自己的思考過程。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lug.jpg

我們為什麼去做愚蠢而不合理的事情:十大傑出社會心理學研究(五)

Stanley Milgram:服從權威還是墨守陳規?

 有什麼心理學實驗可以如此有影響力,以至於只要參加了這個實驗就可以改變你對於自己和人性的看法?什麼實驗過程可以促發人們大量地出汗和顫抖,使得10%的人極度難過,同時讓其他人陷入歇斯底里的狂笑?什麼發現可以如此強大有力,以至於它招致了很多心理學家的瘋狂反駁?歡迎來到十大心理學研究的第六個提名,正如你所料,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可是先不要爭論,因為這個研究引來了大量的批評,有些人說它的斷言過於浮誇。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ells.jpg

我們為什麼去做愚蠢而不合理的事情:十大傑出社會心理研究(四)

我們陰暗的內心:斯坦福監獄實驗

 最卑劣的行為就像有毒的雜草一樣繁茂地生長在監獄的空氣裡”——Oscar Wilde

 最好的心理實驗總是問著關於人性的永恆的問題,例如,是什麼讓一個人變得邪惡?一個好人也可以犯下惡行嗎?如果可以,是什麼讓人們越過那條界線?有沒有一個臨界點,當它被跨過之後就會釋放出邪惡?又或者是人們所處的處境決定了他們的行為?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ive.jpg   

我們為什麼去做愚蠢而不合理的事情:十大傑出社會心理學研究(三)

Robbers Cave實驗中的戰爭與和平,以及實力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對於Sherif經典的Robbers Cave實驗的典型複述突出了團體之間偏見的消除。但是最近對其的解釋提出了一個揭露實力的惡化影響的更加陰暗的結論。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_three_monkeys.jpg

我們為什麼去做愚蠢而不合理的事情? 1959年的一個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證明了我們如何以及為何對自己撒謊。對這個實驗的理解很好地解釋了我們內在動機的陰暗世界。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aceless.jpg

研究證明我們總是認為別人和我們有同樣的想法,並且假設和我們意見不一者的人格有些極端。

許多人很自然地認為他們是“天生的心理學家” ,他們認為預測其他人的態度和行為相當容易。我們每個人所擁有的訊息建立在無數以往的經驗的基礎上,包括我們自己和他人的經驗,我們因此就理應具備可靠的洞察力了嗎?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oors.jpg 如果你對一些問題總是猶豫不決,比如︰去見哪個朋友?賣哪個房子?從事什麼頭班?試著問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項羽是怎么做的?遙想兩千兩百多年前,項羽率兵跨過長江直入敵軍領地,如何做出決策?破釜沉舟。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trange_group.jpg

 

我們為什麼去做愚蠢而不合理的事情:十大傑出社會心理學研究(七)

為什麼群體和偏見能如此容易地形成:社會認同理論

 這項經典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證明了人們只需要一點點藉口就可以形成群體,並開始歧視不屬於這個群體的其他人。

 人們在群體中的行為總是引人入勝而又時常令人煩惱。一旦人們組成了群體,我們就開始做出奇怪的事情:模仿群體中其他成員的行為,偏袒自己群體中的成員,尋找一位可以頂禮膜拜,並抗擊其他群體的領袖。只要去看看Sherif做的Robbers Cave實驗就能夠發現,要挑起不同群體間的衝突是多麼容易的一件事。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th.equations.on_.the_.mirror.jpg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藍勃教授是數學界中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獲得過被譽為“數學界中的諾貝拉獎”的菲爾茨獎,他給上他課的大學生們留了一道難題,題目寫在了樓道的黑板上,並稱,看看誰能在學期結束前給出答案。

看看誰能在學期結束前給出答案,藍勃教授這句話的真實意思其實是,我不相信你們有誰能給出答案,畢竟,作為數學界的頂尖人物,他當年是花了很長時間才找到答案的。

但是,沒兩天,黑板上就出現了答案。但是,這個人並不願露面,儘管露面可以享受難得的榮譽。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sychology.jpg

1. 責任分散效應

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巴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 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 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下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17605536_0.jpg Procrastination的形成

   1. 一個人認為自己5天之內可以做完一件事情,所以在離deadline還有15天的時候一點不著急,直到最後只剩5天了才開始。
   2. 這種緊迫感和焦慮往往促發人的斗志,會讓自己覺得,自己只有在壓力狀態下才有做事情的狀態。
   3. 最後拿到成績的時候,成績往往不是很差,這樣子就強化了自己最適合在deadline之前短期高壓的狀態下工作的心態,並且對以後的行為不斷進行自我暗示。

文章標籤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i'm fine without you_0.jpg

在電影《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中,約爾和克萊門汀痛苦地結束了他們的戀情,於是他們決定用一種叫做“記憶定向清除”的非手術程式,把他們共同的記憶抹去。但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anfan.jpg  

人際吸引其實只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接納的預言”聽起來有些神祕,其實卻很簡單︰當我們認為其他人會喜歡我們,我們對他們的回應會更熱烈,這樣會讓他們更加喜歡我們。當我們覺得別人不那麼喜歡我們,我們的行為會更加冷淡,他們也就會不喜歡我們。

這其實就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因為如果我們期待被接納就會被接納,期待排斥也就得到排斥。這個原理可以非常直觀的用來解釋人們是怎么開始互相喜歡(或不喜歡)對方的。不過關於接納預言這個問題,心理學家還在驗証它的真實性。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ellot-glasses.jpg

我們通常只覺得認為,你越了解一個人就會越喜歡他,可事實卻是我們對一個人了解越多越不喜歡他。

薩特說︰“他人即地獄。”

納蘭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見”

喬治.簡.納森︰“為了讓別人看起來有趣我只有喝醉”

班傑明法蘭克林︰“魚放三天發臭,客住三天討嫌”

不管別人有時討嫌的程度有多高,我們總能永不疲倦的對建立新的人際關係保持樂觀,你不覺得這很奇怪嗎?事實上,人們似乎時刻準備著去喜歡別人。所謂的“簡單曝光效應”──一項強有力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只要簡單的增加一個人在我們面前出現的次數頻率就會讓我們更喜歡他。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