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心目中,沙漠是沒有生機的。其實並非如此。在美國亞利桑那的沙漠,光是生活在那裡的螞蟻就有100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以采集種子為生的紅色斬獲蟻。夏天雨季是它們的繁殖季節。每個夏天,一旦開始下雨,長著翅的年輕蟻後和雄蟻就試圖飛出巢尋偶,但通常被工蟻給硬拽了回去。突然有一天,一般是在第二或第三場雨之後第一個晴朗的下午,各個巢中的年輕蟻後和雄蟻似乎不約而同地都被放了出來,開始了它們一生中唯一一次的飛翔。成千上萬只年輕蟻後和雄蟻密密麻麻地飛到同一塊地方交配。
交配之後雄蟻繼續聚在一起等死,它們只能再活一兩天。蟻後則分散飛走,獨自找個合適的地點降落下來,脫掉翅,開始挖巢。在這個過程中,絕大部分蟻後都被鳥、蜥蜴吃掉,或被同種、異種的工蟻殺死了。只有不到1%的年輕蟻後設法挖好巢躲起來開始產卵,等到工蟻孵化出來,日子就開始好過了。這些劫後余生的蟻後能夠活上15~20年,最多的時候一個蟻巢能夠同時有上萬只工蟻忙進忙出。
年輕的工蟻只在巢內活動,負責照看蟻後、幼蟻和儲存食物。年紀大一些了才開始參與外部事務。與外部有關的活動分為四種︰每天早晨幾只工蟻先出去偵察周遭的情況;然後負責采集的工蟻再成群結隊地到偵察蟻指定的地點搬運食物;另有一些工蟻負責巢的建造、維修工作,把挖出的土搬到洞口倒掉;還有一些則是清潔工,負責把巢裡的垃圾清理出去。
哪一只工蟻干哪一項工作是不是天生就決定了?或者雖然不是天生的,但是一旦選擇了做哪項工作就終身不變呢?在通常情況下工蟻選擇了干哪一行似乎就一直干下去,但是長期研究斬獲蟻的史丹佛大學生物學家黛博拉‧戈登用一系列實驗證明工蟻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按一定的規律變換工種。
戈登給不同工種的工蟻用不同顏色的涂料標記,以便追蹤它們。她在螞蟻的采集地點放上許多種子,讓螞蟻知道有了新的食物來源。這時,偵察兵、維修工和清潔工都紛紛改變角色,參與搶運這些食物。在另一個實驗中,戈登從附近抓來10只與斬獲蟻競爭食物的另一種螞蟻,放在斬獲蟻巢的周遭。斬獲蟻發現這些競爭者後,派出更多的偵察兵,其中有的是維修工和清潔工變來的。戈登做的第三個實驗是在蟻巢洞口放一些牙簽,增加維修工的工作量。為此參與維修工作的螞蟻增多了,但是新增加的維修工都是沒有被標記的,它們是從本來只負責洞內事務的年輕工蟻轉變來的。
這些實驗結果表明,工蟻是會變換工種的,但是不同工種的級別不一樣︰維修工的級別最低,只能從年輕工蟻那裡獲得補充,維修工一旦改而從事其他工種,就不會再回頭去做維修工了;而采集工的級別最高,采集工是不會再改而從事其他工種的,即使其他工作有需要,它們寧願閑著也不去幫忙。采集食物是蟻巢的頭等大事,也是最辛苦的工作,采集工要擺這樣的架子是可以理解的。
那麼由誰來決定哪只工蟻從事什麼工種或變換工種呢?你可能會想到蟻後。其實蟻後的“後”是人類所賦予的,她並非蟻巢的統治者,而只是一個生育機器,除了進食和產卵,幾乎不會干其他任何事情。她不可能了解蟻巢和周遭環境發生的變化,也不可能對工蟻發號施令。事實上,大部分工蟻在出生後就與蟻後失去了聯繫,特別是在成為采集工之後,就只待在洞穴靠外的部分,連洞穴深處都不去了。
不可能有哪一只螞蟻能夠管理一萬大軍。在蟻巢中沒有統治者或管理者。每只工蟻要從事什麼工作,是它自己決定的。那麼它如何決定是繼續現下的工作、閑著還是改換工種?這可能取決於兩個原素︰一個是環境原素(發現新的食物來源、競爭對手等等)的直接刺激,另一個是間接從其他工蟻那裡得來的訊息。觀察過螞蟻的人都會注意到,螞蟻最喜歡干的一件事是互相碰觸角打招呼,這實際上是在聞對方身上的味道,從中可以知道對方是不是同一個巢的、在從事什麼工作、是否成功等訊息。
一只閑著的工蟻其實並沒有完全閑著,還在不停地和經過的工蟻打招呼。它可以根據它接觸到的某個工種工蟻的數量、接觸頻率和它們的狀況來決定自己是繼續閑著等待從事同一工作,還是立即改變工種。比如說,我們可以設想,一只閑著的維修工如果接連碰到5只成功運回食物的采集工,它就知道采集工作很繁忙,自己有必要也參與進去。計算機類比表明,每只工蟻都遵守類似的簡單規則,就會出現人們觀察到的有序變化。
只要每個成員都自覺地嚴格遵守同一套規則,那麼不需要有統治者,整個社會也可以有序地營運,甚至比有統治者的社會還和諧。這也許讓人羨慕,可惜人不是螞蟻︰人是有自由意志的。
留言迴響不必打驗證碼!!! 本站歡迎交換連結
-意者在右邊留言板 留言-
【加到我的最愛】
- Jan 23 Sat 2010 17:58
沒有統治者的和諧社會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