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y_0.jpg Lisa開始變得優雅。簡潔精美是她最新的風格,她放棄了牛仔褲、緊身款、鮮豔色彩的服飾,將它們永遠壓在了箱底。這不再屬於她的年齡──“我已經有了新的形體。”

May一直想在鎖骨處紋一個錦鯉圖案的文身,那是她長久以來向往的事。但是猶豫遲疑了很久以後,她放棄了。“三十多歲的女人做二十歲年輕人最熱中的事兒,會被人輕視的。”

Chirs最近越來越煩躁,因為她和新男友在一起似乎再也感覺不到戀愛的激情與甜蜜,更多的時間用來設計如何才能叫他開口求婚。“我已經不年輕了,沒有時間再玩長久的戀愛遊戲。”

h3. 當你發現,可以做的事越來越少

年齡變成了束縛,可以做的事情越來越少。她們悲哀而無奈的意識到,自己“老了”。而不得已放棄那些想做的事情,Lisa說出了原因。“我不過是想體面的老去而已,年齡越大,越需要有尊嚴的生活。”

h3. 我們用時間畫地為牢,囚禁自己
 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人們為自己的年齡設限。

尤其是中國的道統文化,經常以年齡來判斷個人狀態及其成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過三十天過午”、“人過三十不學藝”……這是一把濃縮整個人生的標尺,你必須按照刻度前進;假如你不尊重它,做著不符合自己年齡的事,或者沒有得到在這個年齡應該獲得的成就和地位,就會招致疑惑或嘲笑。

通常人們無法理解一個三十歲的人還在麥當勞打工、一個四十歲的人依然租房居住、一個五十歲的女人仍在戀愛。在他們看來那都是不符合自己年齡的事兒,未免淒慘而滑稽。而年齡歧視又無處不在,大把的徵人啟事申明該職位要求年齡在三十五歲以下,假如越線失業,幾乎可以直接劃入弱勢群體。愛情中的年齡歧視更是變本加厲︰征婚交友啟事中男人們大多尋找的是三十歲以下的女子,所以才會有女人們把二十九歲的最後一天過得那麼驚心動魄。

bq. 聖地牙哥國立大學心理學家馬瑞林‧包徹和林達‧杜頓發現,24歲前,人們相信自己最快樂的歲月即將來臨;過了30歲,人們相信它們已在我們身後。這就是年齡帶來的恐懼──人們偏向相信自己的優勢(容貌、精力、任性的權利)隨著年齡慢慢消失,而事業、婚姻、社會地位、成就感等時間累積的成果尚未完全擁有。歲月與智慧、經歷積澱的成就若不用年齡作為刻度尺,人們就很容易喪失判斷能力。換句簡單的話說,如果同齡的大多數人都可以達到的,甚至年輕人都可以做到的,你卻不可以,那麼難道你還不是個失敗者?

所以恐慌心理因此產生。一方面要剔除年輕時幼稚與不成熟的言行,另一方面要追趕此年齡段的公認標準。若力有不逮,則對年齡的恐慌心理便大肆泛濫。

h3. 我們都在吃青春飯?

“我們這一代人很迷茫。”唐小姐說。她現下就職於一家五星級酒店做管理工作。“因為我們上一輩在計畫經濟的環境下過了穩定的一生,我們沒有絲毫經驗借鏡。”唐小姐從事酒店工作已經超過十五年。當年高考落第不得已參加了外資酒店的第一批社會徵人,從基層服務生做到今天的位置。在當年家族中引起嘩然,認為這種吃“青春飯”的工作毫無前途。她苦笑︰“其實到現下前途在那裡也很難說,有一天做不動了還不知道怎么辦。”

毫無疑問,很多行業都需要精力充沛的年輕人,比如空姐、銀行柜員等,年紀大了就要轉到地勤或機關;有些“青春飯”的職位更需要年輕貌美勝任,如化妝品柜台的BA和售樓小姐,好像年紀大了除了嫁人也沒有太多出路。而當年帶著神聖光環的編輯記者,現下也被笑稱為“文字民工”,他們跑採訪、編稿子,等到跑不動了也寫不動了的時候何去何從還不知道,有個小型調查,對象是時尚雜誌行業的年輕女編輯,關於未來發展,除了嫁人,大多數人的志向居然是開家服裝店或美容院。甚至IT行業的程式員都要徵人35歲以下的,恐怕是擔心他們的身心無法承受高密度加班的開發工作。

社會轉型期,新頭班的出現與新的格局都沒有先例,因此年齡增長便帶來更多恐慌,生怕在新一輪的潮流中被淘汰。很顯然,年輕人有熱情與精力,更有可以應變的年齡資本。

bq. 猶如失敗後,歡宴歌唱

有一句阿拉伯諺語︰“年老之後假裝年輕,猶如失敗後,歡宴歌唱。”

但是大多數人在面對年齡恐懼之時,本能的做法就是迴避、否認、對抗、見証。

拒絕接受年齡現實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情緒。林志玲說的關於年齡的話︰“請叫我志玲姐姐,現下是,將來也是,10年後,20年後,我永遠都是大家心目中的志玲姐姐。”不過在她說這話的十多年前,巨星譚詠麟早就放出更狠的年齡宣言︰永遠二十五歲。而香港華懋集團主席龔如心女士,近70歲高齡依然以羊角辮的 “小甜甜“少女型式出入公開場合,和影星劉曉慶50多歲還在扮演少女角色簡直有異曲同工之妙。

關於“老黃瓜刷綠油漆──裝嫩”的女人們,早已經有一個精準的名詞進行形容。OBS少女── 歐巴桑少女。特指那些有著成年女人的外貌,卻依然保持少女的純真心情,穿著打扮,美好夢想,甚至無法放棄少女純真愛戀的人。“青春期成年人”,“無議處於哪個年齡,患有幼稚症的成年人,他們一直處於無限期延長的青春期狀態。”。Olivier de Ladoucette 先生是一位精神科與老年病的專家。他強調︰“如今,45歲以上的人都在創造各自不同的衰老模式。他們透過對自己身體的保養所得到的益處要遠遠大多於過度保養而帶來的危害。因此我們看到同一年齡的不同個體間存在著巨大差異。這是由生物年齡(身體上的),年代年齡(身分狀況上的)及情感年齡三者造成的。同一個人自身的三種年齡間也存在著差距。但實際情況是,與自身意愿相背人們始終只會越來越老。”

當心理年齡、生物年齡、日曆年齡錯位的時候,年紀大的人們就要堅持做已經不適合自己的事兒。當前的問題已不再是“看起來”年輕,而是”自我感覺”年輕。這種感覺是透過人生的幾個階段逐漸得以增強的。懵懂的失落、躲閃迴避、妄圖奪回控制權、妥協或不屈,基本上就是從青春到衰老的行為過程。

青春從來是殘酷的,所以一個社會如果以年輕人為財富,並且以他們的標準指定規則,那麼整個社會也會變得現實嚴酷。那些年紀漸長心力明顯不足的人們失去了從容,一切行為都以取悅年輕為準則,那就會變得非常辛苦。德國心理學家烏蘇拉‧施塔烏丁爾女士認為,人在不同年齡對成功和福祉的定義不同,年輕人尋求的是物質的具體的福祉,而中年人追求的是理想化而抽象的自我成就感和滿意度。當兩種需求碰撞,中年人壓抑自己的內心去迎合具體物質標準會感覺更加痛苦。但是為了不被淘汰,只有繼續用“我有一顆年輕的心”來進行見証。

“ANDY真是夠累的,他為了參加公司的籃球隊,不僅每天下班不去幼稚園接女兒,還要自己出錢請那幫年輕小伙子吃飯,和他們一起去蹦迪。結果不能融入年輕人的圈子怪尷尬的,人家也總因為他在場不夠盡興,還不如和我們這些老家伙一起茶館坐坐,下下象棋。”某外企的高管私下裡笑話他同歲同級別的同事。不過ANDY並不受影響,還在計畫著兩個月以後的自駕游活動。

h3. 心理學家的解讀︰我們在害怕什麼?

外貌之外,”客觀年齡”會在人生過程中以及那些允許自己經歷或不經歷的階段中,體現每個人所處的位置。此新概念的出現必然使所有精神分析學家及心理學家歡欣鼓舞。專家們非常清楚一個人的”心理年齡 ”如同一個人的情感成熟期,是由他日常行為舉止來決定的,而不是他的實際年齡。心理學家倫勃.貝拉克博士提出的“熟商”(MQ而不是IQ),已被成年人所接受。

正如我們所指出的自我分析,此方法區分出在個性內部存在不同的自我。因此我們有時會同時出現孩童般的驚慌與年長者睿智的評論。所有這些都取決於我們自身存在的無法解決的內心衝突。 Mac Authur 將軍就曾斷言︰”青春不是生命的一個年齡,而是一種精神狀態。”

我們害怕的其實是那把刻著時間刻度的標尺。被用來衡量人生狀況以及成就。有的人便想作弊將自己的刻度朝前撥動,也有人堅持在原地再也不肯動彈。我們害怕因為衰老而失去愛慕、害怕趕不上潮流而被淘汰、害怕沒有激情而苟且度日……所以總以為,只要追隨著年輕的腳步就是好的。不過這其中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人的生命要經歷不同的階段,每一時期必然有其獨特體會感受。換俗話說就是什麼歲數要干什麼事兒,若非要強行朝最開始的青春歲月靠攏,並以之做為唯一標準,那麼人生也不是不遺憾的,因為有很多其他的境界你無法體會並抵達了。

h3. 人生的遊戲,其實是相互替換

索菲瑪索在39歲時說,” 太好了,我還沒有40歲。”莎朗斯通在 47歲時說︰”太好了,我還沒有50歲。 ”年齡,在她們那裡,似乎有另外一種意味。為什麼有些人不害怕年齡?有一個心理遊戲是這樣的︰假設每個女子都有神力,可以將自己的全部狀態永久保持在某個具體年齡上,那麼,你會選擇永遠定格在多少歲?

答案是這樣的︰假如你選擇和目前年齡一樣的歲數,那說明你非常滿足目前的生活狀態;如果你選擇年輕的年紀,如美好的18歲、20歲,那麼也許你現下生活壓力很大或滿意度不高,因為你想逃避回沒有憂愁與責任感的年紀;假如你期待的年齡遠遠大於你現下的,那麼你是個樂觀並且對未來充滿信心並且在實際生活中受到尊重並且擁有掌控能力的女人。這樣的女人會滿懷歡喜迎接每一個到來的年齡,而不會惆悵和痛苦,她們認為,得到的遠遠要大於失去的。

少年如驕陽,老年如殘月,各有動人。人生的遊戲,其實是相互替換的遊戲。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用智慧代替了美貌、用靈巧代替了蠻力,用細心代替了速度,用理智代替了激情。這些替換並非總是公允的,但每個年齡段卻有各自的優勢。所以,有必要肯定地指出,即使你已過了青春期的“黃金歲月期”,你仍可在未來感受其他的黃金歲月。某些重要的黃金期的尖峰出現下人生的晚期。事實上,神經學家認為︰我們的大腦,一直在發展,即使到50歲。心理學家約翰‧麥雷什博士在《尤利西斯成人》裡解釋道,對於“調空很好的大腦”,是沒有上限的。

托爾斯泰在71歲完成了《復活》。伏爾泰64歲寫出他的優秀諷刺作品《老實人》。威爾.杜蘭特在69歲時與他妻子艾瑞爾聯合開始創作了五卷本的紀念碑式的作品《衣冠文物史》,並於89歲完成。這就決定了,我們可以在人到中年時還可以學習一門新東西。開始做事情。至於青春美貌與活力以及伴隨著的愛慕,到現下有睿智、從容以及所感受到的尊重與尊嚴。

bq. 麥雷什說︰“人生旅行的軌跡無法被一個簡單的曲線所描繪。”

那麼年齡這把刻度尺,恐怕也並非一成不變的要遵守它的計量單位──這個意思是,每一個刻度都應該是人們自己一筆一劃從容的鐫刻下去的,而不是按照別人的算法來疲於奔命。簡單的說法就是要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一項國家健康調查顯示︰30歲後,我們“變得更務實,而且不把快樂看作是快樂本身的目標。如果我們身體健康,事業有成,情感追隨得以實現,那麼我們感到,快樂將會降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